NEWSLETTER
110-07-20 政風電子報第184期

鑑識 & 資安 buddy buddy

社團法人台灣 E 化資安分析管理協會理事長、中央警察大學資訊密碼暨建構實驗室(ICCL)-王旭正教授

鑑識-判斷真假的代名詞

  鑑識這字眼,直接聯想,就是追查新聞事件裡犯罪的軌跡。在臺灣擁有槍枝,甚至使用槍枝犯罪,那可是不得了的事件啊!從推敲的瞬間開始,就需要「鑑識」,因為由現場所遺留的子彈,可以推測槍枝種類,並進一步獲得彈道落點曲線等數據,抽絲剝繭地還原現場。是呀,這就是「鑑識」給人的印象─專業、判斷真假、還原事實。

訊息傳遞,「鑑識」需派上用場

  然在這資訊時代裡,鑑識再也不單純只是專業形象而已,在人手一機,所有訊息都通聯的情況下,不經意間就會有各式的互動。訊息的傳遞怎會跟「鑑識」有關係呢?這可是有趣的事呢。還記得我們在前二期中提到的網路嗎?現在的資訊網路無遠弗屆,人們也是人手一機,隨時隨地在滑手機。透過手機,隨時上網找資料,應付工作需求或作為報告參考依據;也經常在手機操作網路下單、交易買賣,手機網路的便利,使我們不經意成為訊息、資料的傳送者,亦或是接收者。當身為傳送者(主動角色),即是將所知道、擁有、經手的訊息,主動經由網路,在各個時間(anytime)傳遞到各個可到達的人(anyone)與地方(anywhere)。

  主動者還有可能誤觸網路裡設下的圈套陷阱,您經常聽到的「網路釣魚」就是如此。設陷者用各式盲點,針對人眼對文字、圖像辨識模糊與好奇,例如 “ICCL”與 “iccl”,您有無看到前者的 “I” 是後者的“l” 呢?讓您不經意進入異想新鮮的世界,自以為「樂透了」、「中獎了」而喜不自勝,事實上,卻是逐步陷入迷網,被反導入非法惡意程式、病毒,進入主動者的手機(或工作、作業的電腦平臺)反遭監控、破壞與洩漏主動者的個資資訊。這種情況便落入俗話俚語所說的「公親變事主」,無端惹出麻煩來了呢。而當主動者反倒成了被攻擊的受害者時,「鑑識」隨即派上用場,在資訊流、資料流、時間流、啥「關連流」裡,能逐次釐清因果關係,尋出真假異同,那即是鑑識觀念在主動端的重要並立見真章。

  在這個互動頻繁的網路世界裡,主動者當然也會變身為被動的接收者角色。在被動者方面,一般會接收到 3 種型態的訊息,一則是文字訊息,二則是多媒體性訊息,三則是程式碼訊息。就網路資訊傳播發展早期,這 3 種型態裡,最令人畏懼的是第三種「程式碼」訊息,避之唯恐不及呀。

病毒程式發明者

  程式碼訊息型態病毒來源可回溯自1960 年代,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(AT&T)貝爾實驗室裡的幾個年輕小伙子所設計出來。原先動機只是好玩,設計出會覆蓋或破壞對方玩家電腦記憶體的程式,由於病毒(遊戲)程式的原始碼很小,使得此程式極容易被複製,而具有高存活率,也會攻擊與破壞另外的病毒(遊戲)程式,這就是程式設計者與玩家認定的最有趣之處─在相互攻防裡,取得最終的勝利,呵呵,換言之,就是把對方程式(遊戲)完全消滅,讓「病毒」成功入侵系統。

  1986 年,巴基斯坦人製造出 Brain 病毒程式,讓全世界注意到病毒程式會影響到電腦的正常運作。臺灣在 1999 年也不遑多讓,有一聞名世界的 CIH 病毒,即由臺灣年輕人所設計,讓當時亞洲災情極為慘烈。

  這些程式碼訊息隨著時空科技的演進快速翻倍進展,早已集結各家「精華」、各路「險招」、行極「冰寒」於一身。從古早的遊戲病毒(virus)源起,進化成木馬程式(Trojan Horse),網蟲(worm)、攻擊程式(attack programming),讓資安世代網民經常誤陷泥沼。

看不見的敵人最可怕

  程式碼訊息雖最令人懼怕,卻也因敵在「明」,我們可藉「跡證」來辨識訊息「真假」,以避免踩到地雷。最直觀的方式,就是當收到不明的檔案或程式碼,尤其是具有執行能力的程式碼(例如副檔名為 exe 者)時,即刻快閃刪除,就免惹到「無妄之災」。

  再則,我們來到被動者接受訊息的第二種型態,那就是多媒體訊息。多媒體訊息在資安領域裡,是有別於密碼學(cryptography) 的, 我 們 稱 為 偽 裝 學(steganography),兩者最大不同在於「偽裝」二字,即「有看沒有懂」,亦即英文「Seeing the unseen」。以大自然生態為例,許多動植物都是偽裝專家,就像變色龍般,能隱藏於樹叢枯枝中,然後隨著綠葉枯樹的色澤而進行調變其身體顏色,讓食物鏈上層的獵食者,瞬間看不見其蹤跡,其實牠非「消失無蹤」而是「近在眼前」呢!

  偽裝,不只發生在大自然裡,在生存遊戲中,更是「適者生存」的重要工具。
  人類歷史在偽裝運用上頗精彩絕倫,尤其在戰爭史實上,最讓人嘖嘖稱奇。看似無奇的一頭秀髮,當剃光頭髮後,竟看到機密訊息,得以完成戰事攻防裡,祕密通訊的目的。

霧裡看花,花還是花?

  在當代,我們所接觸到的訊息更具變化,真真假假、五花八門。為何包裝程式碼的多媒體訊息能如此活躍?主要是因人類眼睛對於色彩具有失真的容忍度,也就是我們玩笑話裡的「朦朧美」、「霧裡看花、花還是花」的感官意識。

  對於影像,當人腦認定有何涵義時,是草、是河、是山、是屋,那是深刻烙印在腦海,不會因模糊而改變的印象。而數位時代,構成數位影像圖的每個像素,若改變裡頭一些像素資料時,且在視覺容忍度與感官意識可接受下,人眼將無法識別其差異性,此時多媒體影像所包裹的訊息就可以混水摸魚,逃過一劫,達到得以祕密傳遞的目的。

  當然,對於訊息暫時接觸者所接觸到的是一張、一份多媒體假訊息的影像圖,所認定也是一份貨真價實的、具有意義的多媒體資訊,所以暫時接觸者因此以為是「真訊息」。然對為達成訊息傳遞的通訊雙方─即訊息的傳送者與接受者,目的是要讓中間的暫時接觸者,看到「假訊息」,即誤以為影像圖是「真訊息」。到此,真假之間,是否您也看得霧裡看花,不再是花,而是「霧煞煞」了。

  偽裝之意,在於欺敵,在第二種的多媒體訊息形態裡,或許無誤導於呈現多媒體訊息時的具體內容(有論無意或蓄意),因該訊息意在偽裝多媒體內涵裡的真實祕密。

Misinformation 與 Disinformation

  然而被動者的訊息接收裡,第一種訊息型態的文字訊息,是最令人毫無防備的。若其為假訊息,將是這 3 種訊息型態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訊息。對於假訊息,歐洲理事會有一相關名稱為「資訊失序」/「Disinformation」(原文:Information that is false and deliberately created to harm a person, social group, organization or country),其是指經過刻意編造,用以傷害個人、社會團體、組織或國家之訊息,目的在煽惑或鼓動人心,藉以謀取某種政治或商業利益;另外「資訊失序」還有一種描述用語為「Misinformation」(原文:Information that is false, but not created with the intention of causing harm)則是指內容錯誤但目的並非為造成傷害而刻意創建的訊息。在假訊息之要件上,國際組織主張應符合真實性(fidelity)與目的性(intention),所以「Misinformation」雖內容有虛假嫌疑,惟因缺乏惡意欺騙之意圖,多屬誤傳性質之訊息。而「Disinformation」是目前較符合國際對假訊息之定義或共識,是有系統性的作假,企圖製造損害、影響特定人士或組織,導致社會紊亂,屬政府部門應該積極防處之範疇。

透過資安密碼技術  管理訊息傳送

  對於文字的假訊息,咱資安科技裡的密碼技術,並不因此坐視不管,反倒有好的因應呢。回顧上一期的 PK(publickey),在公開金鑰系統裡的使用,如果訊
息的傳遞,由真實來源的傳送者在傳送的過程中,加上與訊息緊密相關的驗證碼,那麼不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訊息是真、是假,有無被竄改。

  在現代密碼技術中,有個重要名詞叫「HASH」,「HASH」這武器是能夠不管訊息有「山這麼高、海這麼深」,都可以變成一個短短的資料量,好像是神奇的魔術一樣。例如一個超大硬碟容量,可以變成一串短短字串,只要硬碟裡的一絲點位元或一根寒毛被動到,這短短字串就會變得不一樣。因此,當訊息在 HASH 第一次運算和 HASH 第二次運算後,結果都一樣,就代表這個硬碟裡的東西沒被動過,很神奇吧!

  在假訊息訊傳遞充斥的世代裡,我們運用資安科技裡的密碼技術處理假訊息,就不用流於口水戰。有了這兩大法寶─「PK」還有「HASH」,假訊息就無所遁形了。發布訊息時使用 PK 系統,然後再進行比對,如果兩邊內容一樣,就可證明訊息是由真實來源端所提供。

  處理機制裡,我們可先用 HASH 做訊息的處理,因為一般訊息較長,用 HASH的技巧可變成比較短的訊息,而且用 HASH也可以用來保證一旦訊息被更改後,可以很快地發現被竄改。因為一旦原始訊息的一個文字或一丁點的位元資料被改變,整個 HASH 的結果都會不一樣,接下來就是再用 PK 系統來產生驗證碼。以前兩期孫悟空與牛魔王的故事裡,我們稍作小技巧,增加了 HASH 技術,可立見真章,讓人一點就通。

  這裡我們討論真、假訊息的兩種狀況,第一種訊息傳遞是無論訊息真假,但發布訊息的人是假(不對)的,舉例來講:今天要發布獎懲訊息,這種訊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發布的,一定要是權責單位發布的。假設今天是路人甲、乙、丙說的,擅自發布的訊息都要打個問號,因為這些人不是權責單位。當然若是權責單位承辦人、發言人講的,那訊息可信度即是相對提高的。在 PK系統的驗證碼比對中,真正權責單位的 PK再搭配 HASH 的處理,能讓事實立即擺在眼前。

  另外訊息傳遞的第二個情形是,權責單位的確發布事實訊息,但發布的訊息被蓄意先下架,內容遭竄改後,例如把褒獎令的內容改掉,再進行發布。此情形裡,發布的權責單位是對的,但是內容是被改過的。但是在這一個過程中加上一個 HASH,就可以把這問題爭議處降到最低,因為依照所提到的密碼技術概念,HASH 這武器可清楚證明訊息是否被造假竄改。例如,若今天褒獎令的訊息裡有相關人物數量的名額是「10」位,被修改成「9」位,就會發現所傳遞褒獎令的訊息經第二次 HASH 的運算後會很不一樣,所以搭配 PK 的 HASH 也是解決假訊息的關鍵技巧之一。

假做真時真亦假  假訊息竟成「網紅」?

  訊息漫飛時代,各式傳聞不斷,虛虛實實、假假真真,套句紅樓夢賈寶玉的名言「假作真時真亦假」,因此當民眾看多假訊息之後,可能連政府發布的真訊息也不再相信了。

  在資安科技裡,除了最為直觀認知的重要「隱私」保護外,另一訴求就是「鑑定」,也就是對於來源能清楚、對於訊息的真假判斷能有依據,得具有說服力。而「鑑識」即是在「鑑定」的各式場合、各式情境裡,在人為、人治世界的生活互動裡,無論有意、無意的侵犯裡,在所遺留的證據痕跡中,能抽絲剝繭、步步推理,找到真相、重建現場。資訊生活裡,我們使用的 3C 平臺讓我們更方便操作訊息,是傳遞訊息的主動者,也是接收訊息的被動者。在享受訊息多元化、知識普及化的同時,另一類資安危機也浮上檯面。真、假訊息在這些年來,成了「網紅」,不知覺淪為各式可能不當企圖運用的操作,得以混淆人的意識與判斷,影響生活,甚而造成社會問題與資安危機,甚至被科技犯罪利用得以獲利。現在藉由資安的密碼技術發揮,在人手一機的訊息來回裡,訊息得以「鑑識真假」。傳統的人腦思維判斷方式已轉化成資安科技的「鑑識」加乘確認,藉此得以保障「真假」訊息傳遞的真實性,減輕可能的權益損害,「鑑識」儼然成為資安生活中共生共存的 buddy buddy 新重要搭檔。


---本文轉自法務部調查局清流月刊---

飛航服務總臺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地址:10594 臺北市濱江街362號(地理位置圖)

政風檢舉專線:(02)87702059、87702054、87702147

Email:ethics@ms1.anws.gov.tw

隱私權保護政策 | 網站安全政策 |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